Writersblog

Salomon Kroonenberg

Salomon Kroonenberg, 荷兰非虚构类文学作家

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荷兰的活动设计安排十分巧妙。组织者Tiziano Pérez和Bas Pauw,配对把诗人放在一起 >>> read more

Henk Pröpper

Henk Pröpper, 荷兰文学基金会会长

图博会在即,现在该是时候感谢在过去的几年中为荷兰文学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我们的中国朋友们了。首先要感谢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的组织方,早... >>> read more

康慨

康慨, 《中华读书报》记者

书展结束了。也许你会登一登长城,游一游胡同,然后回到荷兰,准备你与中国同行的合同。 这里是一些建议:...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第一天来到展台,我就问一位中国参观者,她的同胞会如何看待荷兰文学。...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今天真让人激动,我们终于见到了花城出版社的宋瑜。她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 >>> read more

Ingrid and Dieter Schubert

Ingrid and Dieter Schubert, Dutch illustrators

书展的第三天,蔚蓝的天空,这是几日来太阳初次高照。直到昨日,一层尘雾一直还笼罩着整个京城,深呼吸,不是一种选择,其实你最好避免呼吸。... >>> read more

康慨

康慨, 《中华读书报》记者

对中国读者而言,此乃了解荷兰文学的难得良机。我们的主宾国对其主题”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之出色呈现,甚至好过了我的... >>> read more

Salomon Kroonenberg

Salomon Kroonenberg, Dutch writer

一只鸭子飞越世界无尽的海洋,极想找个地方产蛋。但那时还没有土地,也看不到任何绿色的山丘。芬兰的民间史诗中卡勒瓦拉的创世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宝瓶...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Editor De Arbeiderspers

“在浏览的时代,我们提供阅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所见标语。 昨天从开幕式回来,在大巴里...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Arbeiderspers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图书集中一颗璀璨的宝石是一本薄薄的奶油色的、装在一个深红色的纸条盒子里的书。盒子上纵刻着镂空的卷曲...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中国出版人,不管是在伦敦、法兰克福,还是阿姆斯特丹,都非常讨人喜欢、有礼貌,同时又有些害羞。他们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礼物:套装... >>> read more

Salomon Kroonenberg

Salomon Kroonenberg, 荷兰非虚构类文学作家

我从没去过书展,也无法想象书展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要坐在一个小书摊后,就像在阿姆斯特丹的Spui广场上或者法国的塞纳河边一样,把我的书硬塞给那... >>> read more

康慨

康慨, 《中华读书报》记者

我从2006年开始报道荷兰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的活动。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荷兰敲开中国书市大门》。... >>> read more

Henk Pröpper

Henk Pröpper, 荷兰文学基金会会长

再过两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之一,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就要正式拉开帷幕了。 众所周知,荷兰是今年北京图博会的主宾国。荷兰文化部的国务秘... >>> read more

迪特尔 & 英格丽特•舒伯特(Dieter en Ingrid Schubert)

迪特尔 & 英格丽特•舒伯特(Dieter en Ingrid Schubert), 荷兰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

Ingrid and Dieter Schubert are Dutch illustrators...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北京的交通吓死个人,我相信其他博主也提到这点了。到达展会现场需要一个小时时间。... >>> read more

Thomas Möhlmann

Thomas Möhlmann, 荷兰文学基金会工作人员

中荷诗人还有200余名现场观众一起在潮味十足的方家胡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猜火车餐吧楼上楼下挤满了热情洋溢的观众(估计平均年龄在25岁... >>> read more


Non-Fiction

English // 中文

汉斯·伊伯苓斯: 《1890年以来的欧洲建筑》

汉斯·伊伯苓斯: 《1890年以来的欧洲建筑》

临近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城镇发展的速度变得异常迅猛,因而造成了人们对公共建筑的巨大需求。为工商行业所吸引的城镇新居民都需要住房、学校、医院和图书馆。建筑师不再只为教会和地方统治者们服务;他们受日渐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公共机构的委托,设计了各种相应的建筑。与此同时,建筑师人数大增,从而使各种专业标准和培训机构变得十分重要。 汉斯·伊伯苓斯《1890年以来的欧洲建筑》这部综合性研究著作,首次在该领域中将欧洲的范围扩展到前苏联的乌拉尔山脉以东以及土耳其安卡拉以外的东南部地区。该书囊括了战后苏维埃帝国建筑的历史,填补了人们因无法了解铁幕背后的情形而造成的认知空白。 在伊伯苓斯这本附有丰富插图的著作中所呈献的各种事例表明,尽管东西方之间的思想交流有限,但结果却非常相似。开放空间与现代主义风格占据着优势,这无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增长的人口,还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公民来说,都带来了城市居住区域的蔓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 read more

保德维恩·巴克尔: 《景观与世界观:从凡·艾克到伦勃朗》

保德维恩·巴克尔: 《景观与世界观:从凡·艾克到伦勃朗》

艺术评论家喜欢强调十七世纪荷兰风景油画的现代和写实特征,但保德维恩·巴克尔刻意要独出心裁。他指出,景观作为荷兰绘画主题这一悠久传统,可追溯到十五世纪初,即扬·凡·艾克那个时代。巴克尔宽泛大胆的立意,连同他明晰的风格,以及看似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博学,使此书的论题成为一项非凡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研究。 巴克尔介绍了一批思想家和作家,其中包括十五世纪修道院学者卡都新隐修士狄奥尼修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家约翰·卡尔文、地理学家亚伯拉罕·奧特柳斯和十七世纪的诗人康斯坦丁·惠更斯。从他们有关景观的思想当中,巴克尔辨识出了一种深受中世纪晚期曾流行的上帝造物观影响的世界观。 景观,无论是画中的,还是真实的,曾一度被当作是一种精神与道德寓意的宝库,巴克尔认为这种态度并不限于中世纪。正如巴克尔在他备受赞誉的、有关风景画家伦勃朗的最后一章里所阐述的,对于彼得·布鲁赫尔、伦勃朗·凡·莱茵、雅各布·凡·雷斯达尔这些画家来说,或许他们的思想远比我们臆测的还要传统,这对诠释他们的艺术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 read more

阿普·戴克斯特豪斯: 《精明的无意识:用感觉来思考》

阿普·戴克斯特豪斯: 《精明的无意识:用感觉来思考》

我们凭着有意识的估量,来做出重要的决定——起码我们这么想。情况是否真正如此,我们并不清楚。在自己作出买房的决定仅花了5分钟之后,心理学家阿普·戴克斯特豪斯便开始思索这一课题。他以志愿者为考察对象,证明了绝佳的决定是最快做出来的决定。 在《精明的无意识》这本荷兰的畅销书中,戴克斯特豪斯向意识远比无意识重要这一盛行观念提出了挑战,他总结出无意识在决定我们行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其实远远大于我们所意识到的任何一种思维过程。 作为科学家,戴克斯特豪斯没有探讨哲学或宗教事务,诸如人们相信意识使人类有别于动物,或者我们死后是否会有某种东西继续生存等问题,但他断言,意识造成了假如我们没有意识将是多么可怕这一错觉。同时,他确信,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意识,因为它能让我们无论是从音乐、一杯美酒或是一个笑容之中,得到一种愉悦的感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 read more

伊基·弗洛伊德: 《厄勒克特拉:母女关系的悲剧》

伊基·弗洛伊德: 《厄勒克特拉:母女关系的悲剧》

心理治疗师伊基·弗洛伊德在执业过程中,发现自己时时与一些产后感到困惑的女人打交道。她们当中有的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觉得自己无法按照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去爱新生的宝宝,因而心怀愧疚。她开始意识到这些女性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往往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从心理分析的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亲缘关系)所提出的理论中,伊基·弗洛伊德很难见到关于母女关系的内容,因此,她便着手填补这一缺漏。在《厄勒克特拉》这本部分地基于患者经历的书中,她指出了女人在这两种角色中所体验的悲剧的根由。受著名的弗洛伊德——这位用其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来阐述儿子与其父母关系的前辈的启发,她选择了希腊神话中的女性人物——厄勒克特拉来代表母女之间复杂的关系。 伊基·弗洛伊德成功地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许多患者的生活大有改观。对于那些适应性强的母亲和女儿们,该书作者也为她们就一向复杂的母女关系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 read more

里克·史密茨: 《左撇子之谜:用手偏好如何让世界变得多彩》

里克·史密茨: 《左撇子之谜:用手偏好如何让世界变得多彩》

纵观历史,人们总是把左撇子与笨手笨脚、各种毛病和令人生厌的品性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负面涵义,让许多左撇子遭受恶劣的待遇乃至迫害。如今,左撇子不再蒙受耻辱——这一点没有阻碍奥巴马及其前任中的四位登上美国总统宝座——但令我们仍然感到困惑的是,相比我们所认为的正常行为,有大约百分之十的人表现出先天性的偏离,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比例常数。 里克·史密茨谨慎地拼合着各种拼图碎片,将神经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新见解与一系列历史掌故、奇异的迷信思想和老妪的故事相提并论。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令人恐慌的报道依然比比皆是;就在几年前,心理学家还声称,左撇子的寿命要比一般人少九年。史密茨指出,对左撇子寿命的猜测曾经是而且仍然是被拿来做为公众的消遣,假如它真是一种疾病的话,人们也就不会以此取乐了。 在探讨世界各地关于左撇子的理论和哲学的过程中,史密茨除了其它方面的论述,还解释了为何在中国对左撇子不存在偏见,尽管中国儿童也被迫改用右手写字和吃饭。但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人“左为阳(与阴相对)”的联想使他们对左撇子持中立甚至积极的态度。... >>>> read more

迪克·斯瓦普: 《吾即吾脑:从子宫到老年失智症》

迪克·斯瓦普: 《吾即吾脑:从子宫到老年失智症》

在西方,人们一直认为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教养。这种信念消极的一面,是人的一生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差错,都可推卸到父母身上,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可以归咎于社会。同样地,这种思维方式暗示着许多疾病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是病人咎由自取。 迪克·斯瓦普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证据。我们的一切,以及那些会影响我们大脑的疾病,在我们出生之前就早已贮存在我们的神经元里。教养和诊疗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唯独没有触及的一点是母亲的罪责;吸烟,饮酒和使用毒品都会严重地损害健康的胚胎。 但斯瓦普相信,对大脑功能的研究,以及为开发可预防甚至治愈如失智症等老年人疾病的医疗手段而做出的努力,仍然至关重要。利用他广泛的国际关系,他指出,中国,即他作为访问教授常去的国度,其政府正积极鼓励倡导对大脑和DNA过程的研究。... >>>> read more

法朗克·韦斯特尔曼: 《孟德尔老兄的千里马》

法朗克·韦斯特尔曼: 《孟德尔老兄的千里马》

法朗克·韦斯特尔曼通过一匹马——利皮扎马的故事,对维也纳“西班牙骑术学校种马”的四代纯血统进行了惊人的探索,以发掘它们对于世界最强统帅的意义,由此对二十世纪人类的大悲剧进行了考察。 注定灭亡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冠上的活珍珠”曾被纳粹培殖者盗窃、转移和进行试验。随着白马童话的逐渐变味,培殖利皮扎马成了我们对待自然、文化、进化、遗传态度的一种隐喻,它反映了人类想以类似培殖马匹的方法,来制造完美人类那种难以遏制的愿望。 法朗克·韦斯特尔曼的著作读来宛如侦探小说,他以迷人的细节描述了所有人物和马匹。在描述的过程中,他对上世纪欧洲意识形态冲突提出了新见解。他对自己穿越利皮扎马培殖地区之旅的描写,包括该地区的暴力和战争史,其实是对二十世纪的遗传学和优生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在其最残暴的表现上的一篇细微而生动的论述。... >>>> read more

鲁克·凡·米德拉尔: 《通往欧洲的道路:一个起点的历史》

鲁克·凡·米德拉尔: 《通往欧洲的道路:一个起点的历史》

鲁克·凡·米德拉尔极为独特地将1500年以来的欧洲权力政治与当今布鲁塞尔机构联系在一起。国际重大事件——如苏伊士运河危机、柏林墙倒塌、9.11恐怖袭击事件——不断迫使欧洲在国际舞台上寻找自己的新角色。在时事的一片喧嚣中,政治家们成功地将过去和未来相连接,从而铺设了一条通往欧洲的道路。 继承约翰·赫伊津哈的荷兰传统,凡·米德拉尔将例证、故事和各国迥异的说辞融为一个欧洲历史。他摆脱现有欧盟文献的陈言俗套,并通过聚焦于特殊事件和有力的细节,阐明其复杂的根源,为欧洲编史修志,如同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约瑟夫·埃利斯编纂那部美利坚共和国独立建国史《那一代:可敬的开国元勋》一样。 凡·米德拉尔为欧洲政界作了五年的幕僚。他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历史学家的博识、政治哲学家的才智以及小说家的叙述天赋记述了欧洲的诞生。...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