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sblog

Salomon Kroonenberg

Salomon Kroonenberg, 荷兰非虚构类文学作家

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荷兰的活动设计安排十分巧妙。组织者Tiziano Pérez和Bas Pauw,配对把诗人放在一起 >>> read more

Henk Pröpper

Henk Pröpper, 荷兰文学基金会会长

图博会在即,现在该是时候感谢在过去的几年中为荷兰文学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我们的中国朋友们了。首先要感谢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的组织方,早... >>> read more

康慨

康慨, 《中华读书报》记者

书展结束了。也许你会登一登长城,游一游胡同,然后回到荷兰,准备你与中国同行的合同。 这里是一些建议:...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第一天来到展台,我就问一位中国参观者,她的同胞会如何看待荷兰文学。...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今天真让人激动,我们终于见到了花城出版社的宋瑜。她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 >>> read more

Ingrid and Dieter Schubert

Ingrid and Dieter Schubert, Dutch illustrators

书展的第三天,蔚蓝的天空,这是几日来太阳初次高照。直到昨日,一层尘雾一直还笼罩着整个京城,深呼吸,不是一种选择,其实你最好避免呼吸。... >>> read more

康慨

康慨, 《中华读书报》记者

对中国读者而言,此乃了解荷兰文学的难得良机。我们的主宾国对其主题”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之出色呈现,甚至好过了我的... >>> read more

Salomon Kroonenberg

Salomon Kroonenberg, Dutch writer

一只鸭子飞越世界无尽的海洋,极想找个地方产蛋。但那时还没有土地,也看不到任何绿色的山丘。芬兰的民间史诗中卡勒瓦拉的创世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宝瓶...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Editor De Arbeiderspers

“在浏览的时代,我们提供阅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所见标语。 昨天从开幕式回来,在大巴里...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Arbeiderspers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图书集中一颗璀璨的宝石是一本薄薄的奶油色的、装在一个深红色的纸条盒子里的书。盒子上纵刻着镂空的卷曲...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中国出版人,不管是在伦敦、法兰克福,还是阿姆斯特丹,都非常讨人喜欢、有礼貌,同时又有些害羞。他们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礼物:套装... >>> read more

Salomon Kroonenberg

Salomon Kroonenberg, 荷兰非虚构类文学作家

我从没去过书展,也无法想象书展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要坐在一个小书摊后,就像在阿姆斯特丹的Spui广场上或者法国的塞纳河边一样,把我的书硬塞给那... >>> read more

康慨

康慨, 《中华读书报》记者

我从2006年开始报道荷兰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的活动。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荷兰敲开中国书市大门》。... >>> read more

Henk Pröpper

Henk Pröpper, 荷兰文学基金会会长

再过两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之一,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就要正式拉开帷幕了。 众所周知,荷兰是今年北京图博会的主宾国。荷兰文化部的国务秘... >>> read more

迪特尔 & 英格丽特•舒伯特(Dieter en Ingrid Schubert)

迪特尔 & 英格丽特•舒伯特(Dieter en Ingrid Schubert), 荷兰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

Ingrid and Dieter Schubert are Dutch illustrators... >>> read more

Michele Hutchison

Michele Hutchison, 荷兰De Arbeiderspers出版社编辑

北京的交通吓死个人,我相信其他博主也提到这点了。到达展会现场需要一个小时时间。... >>> read more

Thomas Möhlmann

Thomas Möhlmann, 荷兰文学基金会工作人员

中荷诗人还有200余名现场观众一起在潮味十足的方家胡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猜火车餐吧楼上楼下挤满了热情洋溢的观众(估计平均年龄在25岁... >>> read more


Fiction

English // 中文

哈里·穆里施:《阿齐巴德·斯托哈姆》

哈里·穆里施:《阿齐巴德·斯托哈姆》

哈里·穆里施1951年发表处女作小说《阿齐巴德·斯托哈姆》后,立刻被公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和二战后荷兰文学的新声。这个极富想象力的故事及其离奇人物,为穆里施非凡的文学创作生涯奠定了基调。他在盛行的文学现实主义主流中,以其抽象写实风格著称,明确显示了吸引国际读者的实力。 这部小说可以被视为艺术与文学复兴的原则性宣言。主人公是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他发现自己对一个演木偶戏的老头及其沉闷的木偶戏感到恼火,因为这老头每天在集市广场上表演受基督教教义启发的木偶戏。斯托哈姆开始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编出能激励观众思考的振奋人心的故事,来挑战这个演木偶戏的人。他吃力地描述生活的丰富与复杂,这种辛苦几乎要令他发疯,并使他成为笑柄。斯托哈姆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在此前,他成功地揭露了同胞们的狭隘思想。 《阿齐巴德·斯托哈姆》是一本引起轰动的处女作。穆里施后来表示,通过创作这部小说,他将自己从折磨着每个年轻艺术家的恐惧和彷徨中解脱出来。作为一名自信的高产作家,他创作 了承载原始神话、关键问题、文学典故和哲学,包括科学哲学等重大题材在内的可读性极强的故事,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 read more

汤米·维尔林哈: 《小凯撒》

汤米·维尔林哈: 《小凯撒》

为创作小说《小凯撒》,汤米·维尔林哈奔赴三大洲以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英国的海边小镇到巴拿马的丛林,从中东到美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地方都是其作品的主人公路德维希·舒尔兹——母亲称其小凯撒——艰难漫长的寻亲之旅中所停靠的港口,他被双亲抛弃,从此生活听天由命。他的两个名字暗示了父母对他的狂妄期许:路德维希——出自那个建造疯狂的童话古堡的德国君王;小凯撒——古罗马大将凯撒与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之子。他们为实现自己堕落的幻想而牺牲自己的孩子。其父,像康拉德《黑暗的心》里的库尔茨,痴迷于丛林里的一个建造项目,其母则是个色情明星。以杰夫·昆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上大明星的茜茜丽娜夫妇二人为原型的这对怪异男女,其后代长大后变得异常孤僻,焦躁不安地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只有在寻亲之旅的种种磨练结束之后,他才能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维尔林哈创作的《小凯撒》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成长小说,同时也是一则有关孤独、爱和家庭的寓言故事。... >>>> read more

赫尔曼·柯赫: 《带泳池的凉亭》

赫尔曼·柯赫: 《带泳池的凉亭》

医生是无可非议的。他们的病人带着自己所有的秘密,将全身心一并交给他们。赫尔曼·柯赫的小说《带泳池的凉亭》里的主人公——马克·施洛瑟尔,是个为名人阔佬看病的家庭医生,他那关怀体贴的面具背后,显露出的是一幅冷酷无情的愤世者嘴脸。他蔑视病人,冷漠超然地观察他们,佯装关心他们。多年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回事,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不过是那个只重视费用、利润和统计数据的医疗保官僚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而已。 当他发现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名誉受到损害时,他反而意识到自己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他的一个病人死了,谁又能奈何他?他很瞧不起医疗纪委会,他们肯定会把这种医疗事件搁置一边。同柯赫以往备受赞誉的畅销书《晚餐》一样,《带泳池的凉亭》也是一本情节惊险的当代社会风俗小说,作者以尖刻的幽默来描绘富丽堂皇的场景。柯赫所提出的伦理问题让读者久久不能释怀。... >>>> read more

赫尔布兰德·巴克尔: 《迂回》

赫尔布兰德·巴克尔: 《迂回》

在赫尔布兰德·巴克尔相对较少的作品总量中,自然界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作为农民的儿子,现在又担任园艺师,所以他详尽地掌握有关该主题的知识。在其作品中,自然不是浪漫的背景,而是一项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战胜的挑战。 在《双胞胎》这部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的小说中,主人公命中注定要在逐渐衰老的父亲那挑剔的目光注视下接管家庭农场。 小说《迂回》里的主人公阿赫奈丝,一个不久前还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教书的已婚女人,如今选择了在威尔士乡下孤独而艰苦的生活。试图对她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进行解密的读者一路被置于悬念之中,直至戏剧性的结局。 但到了那一刻,阿赫奈丝为之逃遁的一切——失败的婚姻、一个导致她被解雇的痴迷男生的恶意报复、医疗检查结果等等——都变得无足轻重。《迂回》的核心,在于一个女人在受到人类和自然双重威胁的环境中如何保全自己。只有迂回而行,主人公才得以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死亡。... >>>> read more

彼得·布瓦达: 《博妮塔大道》

彼得·布瓦达: 《博妮塔大道》

一位正人君子因自己子女所带来的耻辱而名誉扫地,在《博妮塔大道》这部小说里,彼得·布瓦达为这一普遍和永恒的主题设置了一个当代的背景。西姆·西格里尤斯的生活道路一直是向上的,直到2000年一家烟花爆竹工厂爆炸,导致他生活和工作的大学重镇一片混乱并遭受严重的破坏。西格里尤斯出身卑微,在把握时机发挥自己的数学天赋之前,他先是成名于竞技柔道。后来他成为大学教授,继而是校长,就在他即将接受部长职务的关键时刻,大火吞噬了他家乡的一个居民区。以这场基于荷兰恩斯赫德市真实事件的火灾为背景,对西格里尤斯一家造成爆炸性冲击的事件戏剧性地展开了。从其子女的道德颓丧——儿子堕落到犯下重罪,最心爱的女儿在其心理不稳定的男友的帮助下,从网络色情牟取暴利——西格里尤斯识别出他所处时代的一切邪恶。 《博妮塔大道》的描述充满激情,且结构巧妙,委实令人难以释卷,但它同时也提出了有关正直、家庭价值观、贪婪、教养的作用和无限制开放网络色情等伦理问题。... >>>> read more

托马斯·里斯克: 《一切都在改变》

托马斯·里斯克: 《一切都在改变》

在里斯克新近出版的小说中,他改变视角并重新调整迷乱的氛围,直至使人感到仿佛一切都不可靠,这些变化对他的读者们来说,也并不奇怪。三十四岁的主人公安东·米洛特为死于事故的妻子罗缤悲伤不已,他在街上邂逅了年幼的自己。他跟这个曾经是他的男孩一起到柏林去旅行,男孩向他讲述自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童年往事。二战给家庭生活蒙上了阴影,安东的父亲,一名抵抗纳粹占领的荷兰英雄,后来变成了一个霸道的莽汉,时时发脾气,致使他身边最亲密的人长期生活在焦虑之中。 尽管成年的安东因受癫痫病发作的困扰而对世界产生了扭曲的看法,但孩提时的安东却有着准确生动的记忆——比如说,对德国姑娘罗丝玛丽,一位来自柏林的难民,她从1949年起就和米洛特一家住在一起,曾与安东初尝禁果。安东对罗丝玛丽的爱注定难逃劫数,在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里,父亲的崇高地位被轰然颠覆。该书结构独特,风格诗化,每句话都蕴含着非凡的神秘力量,对失落的童年作了感人至深的描绘。... >>>> read more

查尔斯·登·特克斯: 《牢房》

查尔斯·登·特克斯: 《牢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家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储存在网上,隐私还能得到保护吗?在小说《牢房》里,精心构建的情节围绕着身份盗窃。一个有着广泛网络的国际犯罪团伙通过互联网窃取了商业顾问迈克尔·贝利赫尔的身份,他似乎要为该团伙的犯罪活动受到责难。在一个与某些强势人物有瓜葛的商业伙伴和一个高深莫测的律师的帮助下,贝利赫尔展开自己的侦查活动,希望能拆穿这一阴谋。 贝利赫尔对自己失窃身份的追索,把他带进各种人际圈子——从被社会排斥者,到政治精英,并使他面对自己的过去。凭借对细节的敏锐眼光和深刻捕捉丰富多彩的人物心理状态的技巧,登·特克斯探察了一个犯罪与政治利益交织的社会。他对荷兰景观的描绘——灰色海岸线和由工业区点缀的令人压抑的乡村,堪比那些最优秀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性犯罪小说作家。《牢房》表述了在一个令人生畏的犯罪背景下存在主义的焦虑,使读者置身悬念中,直至最后一页。 #### 生平 查尔斯·登·特克斯是荷兰备受推崇的犯罪小说作家之一。他的情节一般置于商业、媒体、金融和工业背景之中,因身为商业咨询顾问,他对这些领域了如指掌。《牢房》是他的第七部小说,为其第三次赢得了一年一度的荷兰犯罪小说奖——金“索套”奖。他的作品常被人拿来与美国的约翰·格里沙姆、麦可·克莱顿和英国的迈克尔·里德帕思的作品相媲美。 引言 “登·特克斯再次显示他是一位原创与悬念大师。”——《忠诚报》... >>>> read more

阿尔农·赫闰伯格: 《幻痛》

阿尔农·赫闰伯格: 《幻痛》

“假如经济规律适用于任何事物的话,那它也适用于情感”这是罗伯特·梅尔曼的连珠妙语之一。小说《幻痛》的主人公梅尔曼,深受作家思路滞塞的折磨,他唯一的成功出版物是一本标题为《波兰犹太人厨艺69道菜谱》的烹饪书,写该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赚钱。当他的著作被解释为是一种接受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积极态度时,他一度变得世界知名——只有阿尔农·赫闰伯格,或者也许只有伍迪·艾伦,才能想出这样的玩笑来。 梅尔曼死后,他那个未曾得到过多少父爱关心的儿子,收到了一个邮包,里面是一个未刊小说的许多片段。它们讲述了梅尔曼生活里各种滑稽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寻求自我逃避的人物。躲在讽刺性幽默的背后,无法真正与人进行接触,对他来说,作为作家他所关心的问题只有——“这能否编成一个故事?” 书名不仅是指梅尔曼思想中所感受到的他瘫痪的肢体上的疼痛,而且也是指父亲的悲剧给儿子所带来的痛苦。它还象征着作家的困境和恐惧,赫闰伯格在《幻痛》这部关于一个失败作家的荒诞小说里,对此做了深刻有力的描述。... >>>> read more

A.F.Th.·凡·德尔·海登: 《骨灰归宿》

A.F.Th.·凡·德尔·海登: 《骨灰归宿》

在A.F.Th.·凡·德尔·海登的作品里 ,现实与虚构总是紧密相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诸如1980年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登基大典时,所爆发的严重的街头骚乱,以及七、八十年代社会上的种种动荡不安——构成了他作品中那些常常以真人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的戏剧性生活背景。 在小说《骨灰归宿》中,凡·德尔·海登始终贴近现实,“或许这是出于错位的尊从”,他如此写道。他在日记片段和各类记述中,描绘了六十七岁便“淹死在自己的液体中”的酒鬼父亲 。 在凡·德尔·海登的早期作品里,他已描述过自己在穷困潦倒的小村子里度过的童年,以及复杂的父子关系。比如在成套小说系列《无牙的岁月》的第一部中,虚构和现实相融合,书中的父亲只能让主人公感到愤怒与难堪,尤其是因为他继承了父亲酗酒的恶习。 凡·德尔·海登深入挖掘自己罕有的亲情回忆,作为他试图理解父亲的一种方式。由此使这本有关接受复杂父子关系的记述,成为一首献给父亲的既忧郁又温柔的安魂曲。... >>>> read more

玛格丽特·德·默尔: 《名歌唱家》

玛格丽特·德·默尔: 《名歌唱家》

在玛格丽特·德·默尔的长篇和短篇小说里,爱情关系通常是冲突的源泉,因为感情的专注会限制个人自由。以十八世纪中叶动荡的意大利为背景,小说《名歌唱家》中的爱是倾斜的。著名歌手格斯帕罗为了能精彩地演绎女性角色,在儿时被阉割。他冷静地对待那不勒斯贵族莎萝特的热情关注,认为这是对自己艺术的尊崇。莎萝特接受这一差异,他们的爱情在肉体方面完全是为了她的愉悦。 格斯帕罗和莎萝特共同象征了他们所处时代里相互矛盾的事物。莎萝特不愿屈从于扮演教堂和传统所指定的人生角色,她聪明地将婚姻的确定性与来自短暂激情的欢愉相结合。作为阉人,格斯帕罗则代表了一种即将被现实歌剧中的女歌唱家所取代的多余现象。 德·默尔专修艺术史,而且还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古典歌唱家,她对一个时代的描绘令人信服。她灵活优雅地讲述了一则险些成为悲剧的童话故事,其语言与结构都与她所描述的那个时代里高雅克制的艺术十分谐调。... >>>> read more